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节后开工之际,省委书记李希考察深圳,调研了前海冷站等地。作为深圳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的代表之一,前海供冷系统的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一座冷站,究竟能够改变多大的世界?深圳低碳经济如何加速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九游总经理傅建平做客深圳卫视《晚间报道》,进行了解读。


(《晚间报道》完整版视频)


什么是区域集中供冷?


所谓“区域集中供冷”,是相对传统供冷方式而言。以目前商业和办公领域普遍应用的中央空调为例,每栋建筑顶楼都需要建一组冷却塔,热源分散,且会产生噪音和飘雾,给城市带来“热岛效应”。


前海的区域集中供冷项目,是附建在开发地块的建筑物地下室或与其他公共建筑合建在公共空间地下,用集中设置冷站来代替冷却塔。冷站不独立占用土地,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创国内之先。


同时,冷站供冷半径达1.5公里,意味着在这个范围以内的所有建筑都不用再装空调,顶楼也不需单独设冷却塔,能节省出约90%的空调机房面积。


【区域集中供冷在全球的成功案例】:


区域集中供冷应用最早是1961年的美国哈特福德项目,欧洲于1967年在法国开始应用,亚洲于1970年在日本开始应用,国内于2004年在北京中关村项目开始应用。


前海规划

全球最大区域集中供冷系统


据了解,前海区域共规划10个冷站、总投资约40亿元,总供冷量可达40万冷吨,目前是全球规划最大的区域集中供冷群,将为前海深港合作区1900万平米的办公、商业、酒店等公共建筑提供空调冷源服务。


目前前海2号冷站占地约一万平米,有49台水泵、6台主机,已向用户供冷,服务建筑面积可达213万平方米。


创新探索城市节能

今后还可供热


前海区域供冷的最大特色是以电制冷和冰蓄冷技术为主,即夜间利用电制冷机制冰存储在蓄冰池,白天进行融冰,将冷量输出。


采用这一技术,节能量可达12.2%,每年节约1.3亿度电;相当于节约1.6万吨标煤,减少12.3万吨二氧化碳,约等于5000亩森林的碳汇能力。


接下来,供冷系统还将探索燃气分布式能源、热电厂余热蒸汽制冷、海水冷却、再生水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组合应用,多能源互补,实现能源梯级利用。


未来,前海区域还会提供部分热需求,例如,为规划中的国际医院提供蒸汽消毒和洗涤,以及酒店热水供应等,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碳节能的城市新样板。

省委书记调研的前海这座冷站,究竟有何奥秘?


前海集中供冷系统

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案例推广

省委书记调研的前海这座冷站,究竟有何奥秘?


备受关注的前海集中供冷系统,目前技术在国内外同行内处于什么水平?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九游总经理傅建平表示前海集中供冷项目的规划启动是在2013年左右,经过多年发展,所有的技术研发都可以做到自主来完成。


他说,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区域能源专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处于国内引领地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把其作为案例,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去做推广。


傅建平也坦言,前海区域集中供冷工程发展到现在,虽然推进比较顺利,但是和国际做得比较好的同行相比还是有差距,一直跟瑞典、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同行都有很好的交流,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有合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逐渐走出前海,应用我们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服务。”

省委书记调研的前海这座冷站,究竟有何奥秘?


在低碳经济、绿色产业上

深圳未来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曲建认为,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可以充分依托于过去已经形成的经济实力,加上庞大的产业应用前景和场景的需求,进行一系列技术更新和改造,通过更新改造,让新技术、绿色低碳的设备进入到应用场景之中。


这不仅可以尽快实现整个社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还可以为相应的绿色低碳设备厂商提供非常良好的应用市场前景,这样就可以形成低碳+绿色环保发展下的可持续盈利的模式,产业可以进一步提升发展。


与此同时,绿色环保的新发展理念又可以得到落地,通过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 / 李天南

编辑 / 孔明戈